长枪如林,伫立在这片冰冷的荒原,仿佛一片钢铁丛林,剑拔弩张的气氛凝固在空气中。沉重的盾墙如同山岳般横亘在战场上股票配资联系方式,密集的箭雨从已经泛黄的天空倾泻而下,遮蔽了视线,几乎让整个天地都显得昏暗不明。黄沙翻滚,西风怒号,战场上的鲜血被迅速吹干,沙土上弥漫着腥臭,刀剑交击的声响和士兵的哀嚎,在无垠的旷野中久久回荡,仿佛永远无法消散。
成千上万的生命匆忙消逝,而更多的幸存者依旧踩踏着堆积如山的尸体,毫不犹豫地继续前行。战争,正以最残忍的面貌,毫不留情地展示着它的吞噬力量。
在低矮的丘陵之上,一面白色战旗随风猎猎作响,那是大唐最精锐部队的象征——只有精锐中的精锐,才能拥有的标志。战旗飘扬的地方,正是那位彪悍将领所在,他缓缓解开铠甲,撕掉长袍,露出结实的肌肉和遍布战斗痕迹的皮肤。紧接着,他将手中的巨大陌刀高高举向天空,声音响彻天际:“挡李嗣业者,死!”
展开剩余83%紧随其后,身后两千死士如同钢铁洪流一般应声高呼,震天的呐喊回荡在山谷之间。顷刻间,战鼓隆隆,旌旗翻卷,在浓烈的血腥气息中,唐军步伐坚定地向前推进。
公元757年九月,香积寺之战即将迎来决战的时刻,大唐的最精锐步兵——陌刀军,已投入战场。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将决定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,也决定着大唐王朝的未来走向……
回到公元756年夏季,三位皇帝同时掌控着中国的大地。安禄山占据东都洛阳,僭称大燕帝国皇帝;唐玄宗李隆基,虽已流亡到西南,但仍是名义上的唐帝;而在西北的灵武,李亨被三军拥立为新的皇帝,开启了新的权力斗争。
李隆基年过七十,经历了家国的剧变,失去了心爱的妃子,变得孤独无依。尽管手握洛阳,长安已失,安禄山似乎失去了对天下的渴望。与此对比,刚刚登基的李亨,背负着整个国家的重担。自从在渭水河畔与父亲分离的那一刻起,他便意识到,自己将要独自承担平定乱局的责任。然而,直至他北上灵武,身边的仅有两千护军,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让他感到异常压迫,战局变得异常紧张。
当李亨的继位消息传入西南,李隆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,李亨则开始接手父亲留下的责任,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战斗。
然而,随着安禄山的势力渐渐衰弱,他已不再抱有野心,而李亨面对的,依旧是三分天下的局面。他必须迅速平定叛乱,重建大唐的统一和秩序,才能稳固自己动荡不安的皇位。
幸运的是,虽然大唐江淮一带依旧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,保证了经济的正常运转,其他地区的力量也开始聚集到李亨身边。八月,郭子仪率五万大军前来支援,唐军的士气稍有恢复。
经过一番酝酿,李亨决定重振旗鼓,任命长子李俶为兵马元帅,准备对叛军展开反攻。此时,唐军与叛军的对峙仍在持续,形势依然扑朔迷离。
到了757年初,叛军内部因安禄山之死而陷入混乱,新任大燕皇帝安庆绪继位,但他的统治尚未稳固。此时,李亨急需一次决定性的胜利,以证明自己能够掌控国家的命运。
在这一背景下,肃宗李亨决定发动第四次大规模的收复长安战役。为了确保这次行动的成功,他调动了所有能动员的兵力,包括安西、北庭等多个镇的精锐,总兵力高达十五万。此外,还请求回纥、南蛮等少数民族提供支持,联合组成胡汉联军,目标直指长安。
这场战斗,无疑是李亨登基后的最大赌注,成功的话将为他赢得巨大的声誉和民心;失败的话,整个大唐的命运都将再次岌岌可危。
为了稳妥起见,李亨亲自设宴,为各位将领壮行,尤其是对于郭子仪,他说道:“成败与否,全在这一战。”郭子仪则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此战不捷,臣必死之。”但李嗣业则在宴席上信心满满,言简意赅:“必胜!”
最终,正是这位将领,和他麾下的两千死士,成为了香积寺之战胜利的关键所在。
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,十五万联军从凤翔出发,浩浩荡荡向香积寺进发,决战的地点定在长安以西的沣水东岸。此时,安史叛军的精锐也已整装待发,数十万大军汇聚在香积寺附近的平原上,准备迎接这场生死决斗。
战斗在正午开始,唐军率先占领香积寺西北的丘陵高地,摆开阵势。战旗猎猎,刀枪如林,气氛紧张到极点。叛军则背靠长安,列阵严整,显然对这场战斗充满信心。
李嗣业的步兵阵在迎击骑兵冲击时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,虽然叛军骑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,唐军步兵阵前的长枪如林,依然稳如磐石,丝毫没有动摇。
正当叛军骑兵全力冲击之时,唐军的回击迅猛而强大,李嗣业亲自带领陌刀军与敌军展开血腥搏杀。在这场没有任何花巧、全凭勇气的冲锋中,李嗣业和他的步兵们硬生生地打开了一条血路,挡住了叛军的进攻。
然而,决战的高潮并未结束。两军仍在激烈交锋,直到回纥骑兵和唐军其他部队联合发起总攻,最终打破了敌军的防线。随着叛军主力阵型的溃散,安史叛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。
经过整整四个时辰的拼杀,唐军虽付出惨重的代价,但最终赢得了战斗。香积寺的血腥之战,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转折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