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56年7月15日,唐玄宗李隆基在乱世中仓皇逃亡,他的脚步匆匆地踏上了陕西兴平县的马嵬驿站股票配资入门平台,那里成了他短暂的避难所。随行的还有亲信宦官高力士、丧失权力的宰相杨国忠、宠妃杨玉环,以及数千名疲惫的禁军。就在这时,政变的火种被悄然点燃。
在幕后有人暗中操控,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挑动了士兵们的愤怒,煽动他们围杀杨国忠。紧接着,这些士兵冲破了驿馆的防线,包围了唐玄宗的住所,要求皇帝同意杀死杨贵妃杨玉环,最终高力士在佛堂内亲手将这位皇帝心爱的妃子勒死,结束了她的生命。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猛和无情,杨氏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,禁军才开始重新安静下来,继续护送唐玄宗向四川进发。马嵬坡的这场兵变,最终以杨国忠和杨贵妃的死亡为结局,也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兵变的真相却远不止表面所见。我们不得不问,背后究竟是谁才是这场暴风雨中的最大受益者?谁真正掌控了这场权力的游戏?
安史之乱被认为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。自这一刻起,中央政府的威严急剧衰退,藩镇的割据局面愈加严重,随后的黄巢之乱更是将整个国家推入了深重的混乱当中。追溯到安史之乱的根源,其实它的发生有着必然性。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长期发展之后,唐朝国力虽达到巅峰,但种种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极限,急需一个爆发的出口。即使没有安禄山和史思明,也可能会有其他人崛起,掀起反叛的大潮,迫使唐朝社会寻求发泄之路。
安史之乱的主谋安禄山当然难辞其咎,但唐玄宗同样难逃责任。特别是在晚年,他已经丧失了早年的雄才大略,沉迷于享乐,享受与杨贵妃的奢华生活,忽略了国家面临的深刻危机。他对于朝中人事的判断失误,先后任命了奸相李林甫与杨国忠,这让国家治理日益混乱,但他却始终没有觉察到其中的隐患,依然依赖这两个人。同时,唐玄宗在军事将领的任命上也出现了偏差,唐朝的49万大军中,大部分被分配到了东北和西北,而安禄山便在这一片区域掌控了三镇的节度,使得他手握15万兵力。中央政府的兵力薄弱,安禄山又因其身份问题在河北受到排挤,积累了反叛的情绪。
唐玄宗并未意识到安禄山的野心,即便朝中多次有人建议罢免安禄山的军权,他依旧未予理会,显示出他对安禄山的极高信任,然而这一信任终究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。
公元755年12月16日,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了叛乱,以讨伐杨国忠为名,在范阳起兵,并迅速席卷河北。唐玄宗起初不信,认为这只是谣言,直到几天后,他才通过各地的消息拼凑出了事情的真相。这时他慌忙召见杨国忠,商议应对之策,并派出高仙芝和封常清征兵反击,但为时已晚。安禄山攻占洛阳后,唐玄宗信任杨国忠的建议,错误地杀了两位大将,而将军哥舒翰则被任命为潼关防线的统帅。尽管安禄山的叛军被坚城所困,唐军仍不断骚扰,但唐玄宗的进一步指令却加剧了局势,哥舒翰的军队在一场战斗中损失惨重,潼关陷落,长安也岌岌可危。
公元756年7月12日,唐玄宗下诏亲征,表面上决定反击,但他实际上悄悄召集禁军准备撤退,并开始为逃亡做准备。第二天清晨,唐玄宗带着家眷和随从悄然离开,朝四川方向逃去。由于队伍内不少贵族和年老体弱者,行进速度极慢,只能时而停歇。逃亡过程中,唐玄宗灵活地作出了一些布置,特意留下了长安的金银库藏,并没有在临走时摧毁它们。他希望叛军看到这些财宝后,能够因贪婪而放慢追击的步伐。此外,他没有破坏桥梁道路,以避免让叛军警觉,反而留下通道以便掩人耳目。
尽管唐玄宗的逃亡策略见效,叛军未能快速追上,但他仍在一路逃亡中面临了不少困难。军队内粮草不足,唐玄宗只能依赖沿途百姓提供支持。幸运的是,唐朝的根基仍在关中平原,许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,送来有限的粮食。但与此同时,身边的王公贵族却开始表现出对艰难困境的不满,指责士兵,甚至指使奴仆抢掠物资。这种行为引发了禁军将士的不满情绪,导致了队伍内部的紧张局势。贵族们的过分举动,使得原本已经焦虑不安的士兵们更加愤怒,士气渐渐崩溃。
唐玄宗的生命安全危机愈加严峻,而此时,一场新的兵变正在酝酿。陈玄礼被禁军推举出来,准备带领大家起事。身为唐玄宗心腹的将领,陈玄礼原本不愿参与,但面对士兵们愤怒的呼声,他只得同意。为了确保自己在变局中的安全,陈玄礼秘密联系了太子李亨的宦官,寻求支持,但李亨并未表态,反而采取了观望的态度。
7月15日,杨国忠在外出时被禁军围攻,并迅速被杀。杨贵妃也成了这场血腥政变的牺牲品。在高力士的帮助下,杨贵妃被带到佛堂内并被亲手勒死。禁军的愤怒得到了暂时平息,唐玄宗的生命暂时得以保全,他继续带着队伍朝着四川进发。
马嵬坡兵变虽然平息,但其深远的影响并未终结。很快,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新的阶段——李亨顺势而为,顺利夺取了父亲的帝位,成为新的皇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